在老年人日益成为日本社会“主角”的今天,随处都可感受到日本社会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与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的努力。
在贫富分化严重、养老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日本政府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其经验教训值得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加以借鉴。
文︱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徐佳
本文为瞭望智库特约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前段时间,笔者年近八旬的祖母来日本小住了一些时日,对这里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依旧奔波于职场辛苦劳作之现状,她唏嘘不止——在中国,这正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啊!
当她老人家在一旁看见笔者从高速公路收费人员那布满皱纹的双手里接过找回的零钱时,不禁为日本同龄人的“不幸”感到心酸。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是她看到的那样。在日本,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依旧坚守工作岗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开公交车、在停车场做指挥、在商场里摆货……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老年人屡见不鲜。每一个来到日本的外国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这个国家老龄化严峻形势,都会被这里老年人对职业的执着程度触动。
日本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
“下流老人”:老年人贫困问题已为日本社会敲响警钟
--------------------------------------------------------------------------------
在日本,退休之后再次工作的老年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不是为了赚钱,他们选择重返职场之目的在于继续发光发热、丰富自己的“第二人生”,日本社会普遍高度认同这种价值观念。另一类则属于贫困老年人,他们在退休后不得不继续坚持劳作以维持生计。
在日本,笔者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老年人为了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故意盗窃只求能进监狱。这类让人感到悲伤的故事并非个例,如今,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正在被日本社会认知。
2015年6月,朝日新书(出版社)出版了藤田孝典先生(在支援生活贫困者的非营利组织中任代表理事和社会福利师职务)撰写的《下流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一书,给日本人敲响了警钟,引起重大社会反响。“下流老人”一词亦因此成为2015年度日本流行语之一。